以爱破“卷”:通化一中“爱的教育”实践解码

——专访通化一中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 王煜

发布时间:2025-06-27

王煜

·正高级教师

·现任通化一中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通化一中党委书记、通化市二十中学党总支书记兼校长、通化市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共青团通化市委兼职副书记。

·吉林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通化市第九届人大代表、通化市第八次党代会代表。

·教育部新时代名校长培养计划(2024-2027)培养对象人选、吉林省第四批专家型校长并担任专家班班长、吉林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吉林省教育学会数学学会副理事长、吉林省首批中小学校长研究实践基地负责人、吉林省教育督导员、吉林省中小学校长培训专家库成员、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校长培训专家库成员、通化市督学。

·荣获:全国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吉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吉林省师德先进个人、吉林省第四届“数学十佳教师”、通化市五一劳动奖章、通化市十大杰出青年

·曾在全省114名优秀校长参与的专家型校长笔试面试中排名第一名,近三年为广东、江西、内蒙古、新疆、辽宁等省校长培训几十场,在国教院组织的全国中小学名校长论坛做主题发言,2024年作为吉林省唯一代表赴澳门参加教育部首批内港澳三地校长交流活动。


编者按‌‌‌

  在“教育内卷”愈演愈烈的今天,如何让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真正实现“减负增效”与“全面发展”的平衡?通化一中以“爱的教育”为核心理念,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答卷。该校不仅实现了高考成绩的突破性提升,更在师生精神成长、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模式创新上树立了典范。

  “爱的教育”不是简单的温情主义,而是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现代教育理论的系统性实践。它强调以情感为纽带,激发师生内在动力;以尊重差异为前提,促进个性化成长;以家国情怀为根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课程设计到教师发展,从校园管理到家校协同,通化一中探索出一条“不卷却高效”的教育新路径,为破解教育功利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本期报道通过对话王煜校长,深度解析“爱的教育”如何从理念到实践、从局部到全局推动教育生态变革。其经验不仅对基础教育改革具有启示意义,更对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观、成才观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以爱育人 成效显著

  记者:通化一中成为区域教育改革的典范,展现了“不卷教育”在提升学业成绩与培养健全人格方面的卓越成效。请您为我们讲讲“爱的教育”这一理念在实践过程中,具体带来了哪些效果?

  王煜:“爱的教育”带来“无为而治”的改变。“不卷”的教育也是要分数的教育,是成全的教育!变化的显性呈现是分数和成绩的提升。2020—2024年高考中,一本上线率、600分以上人数逐年攀升,2024年新高考改革元年,特控线上线率为82.5%。6名学生录取清北,打破了一中建校78年的高考记录。

  变化的显性呈现是分数和成绩的提升,分数的背后,是人心更凝聚了、队伍更团结了、老师更敬业了,孩子更懂事了,随之而来的一切行为也就更自觉了。爱的教育作为教育理念核心,以情感为纽带,在给予学生充分关怀与尊重的教育情境中,激发其内在潜能,促进全面发展而走向出彩;驱动教师深度反思教学实践,提升专业素养与教育境界,借教育成果彰显价值,达成师生双向出彩的教育理想境界,更加彰显“团结奋斗、顽强拼搏、不畏艰难、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一中精神。

  “爱的教育”给学校注入了灵魂、带来了变化、赢得了赞誉。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文明校园”“全国三八红旗集体”两项国字号殊荣,并在“全国文明校园”全省复检中,以“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两项满分的优异成绩荣获全省第一名。学校被评为清华大学生源学校,入选北京大学博雅人才共育基地。学校不断探索,从“成长+”通化教育联盟起步前行,构建起十五年一贯制的通化一中教育集团架构,建立起连贯且有机协同的教育链,推动集团学校在教育改革浪潮中稳健前行,铸就卓越教育品牌,为区域乃至全国教育事业发展贡献独特力量并树立典范标杆。


教育不卷 理论内涵

  记者:多年来,您深耕“爱的教育”,倡导“让生命充满热爱”的办学精神,办有爱的教育、办有温度的教育,办走进学生生命的教育。在“教育内卷”日益严重的背景下,是什么让您选择坚持这一理念?

  王煜:“爱的教育”这一理念挖掘于通化这座英雄辈出、薪火相传的红色之城;立足于通化一中78年办学始终坚守“爱党爱国”的根与魂;更深深扎根于国家政策的沃壤之中,具有坚实的理论根基,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深远的指导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中多次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爱的教育”核心内涵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从三个维度来理解:它源于孔子的“仁者爱人”思想,强调教育者要以仁爱之心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品德;它体现了《礼记》中“大同”理想,通过构建和谐互助的校园环境,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它传承自“有教无类”的平等理念,以包容的态度为所有学生创造公平的成长环境。

  “爱的教育”是出于教育理论,通过满足情感需求、创设支持环境、激发内在动力等多元路径,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爱满天下”理念强调教育者应怀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用博爱滋养每个学生的成长。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爱与归属”的心理需求,表明爱的教育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为其提供心理支持和发展动力。人本主义理论指出,教师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和共情理解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建构主义视角下,爱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了安全的知识建构空间,促进其主动学习和经验内化。情感教育理论强调爱的情感动力作用,认为其能培养学生的情感智力和积极品质。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理论则证明,爱的教育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要素。

  “教育内卷”作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其本质是极端功利化、短视化教育理念导致的非理性、无价值的教育竞争,严重损害了教育生态和学生身心健康,加剧了社会公众的教育焦虑,是一种必须坚决抵制的“教育污染”。要破解“教育内卷”这一难题,需要标本兼治、系统治理:一方面要固本,让教育回归本真,倡导正确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树立真正重视人、关心人、发展人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另一方面要弘道,要大力扩大个性化、特色化、多元化的优质教育供给,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给予不同禀赋的学生以多元化出路、上升空间、美好前途。在实践层面,倡导以“爱的教育”为核心,构建尊重差异、鼓励创新的教育生态,让教师以因材施教唤醒每个学生的潜能,让课程设置突破应试桎梏,最终形成家校协同、宽松包容的成长环境,使教育真正成为滋养生命、绽放个性的美好历程。


三维育人 良性生态

  记者: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成才观、教育观,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爱的教育”是如何在校园管理、老师、学生这三方面上实现“不卷却全面发展”的教育生态?

  王煜:“爱的教育”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联系,认为只有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被接纳和支持,从而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该理念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

  我们将“无热爱不一中”作为学校教育价值观,提出“让生命充满热爱”“热爱成就出彩人生”的一中样态,践行“为了孩子漫长的幸福人生”教育使命,坚守“用心用情视生如子”育人遵循,致力于“办有爱的教育、办有温度的教育、办走进学生生命的教育”。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健康成长,帮助每一个孩子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给他们搭建人生出彩的舞台,让他们不断激活自己的出彩点,按自己的优势去发展,从而逐步靠近并实现人生梦想。

  “爱的教育”构建了从学校、教师到学生的三维育人体系。

  在学校层面,体现为坚定地选择符合学生长远发展与身心健康的教育路径,积极探寻平衡之策,即使面临外界压力与质疑,也能笃定地为学生构建一个充满爱与关怀、有助于其全面成长的教育环境;尊重与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以爱为导向合理安排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适度且有益的教育节奏中稳步前行;将教师永远放在教育资源的核心位置,教师在被爱包围的状态下,会更积极地去探索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细微变化与需求,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与陪伴者;着眼学生终身幸福的育人视野、注重情感智力的培养方式,以及理性看待分数的全面发展。

  在教师层面,通过爱党爱国、爱教爱思、爱研爱创、爱人爱己、爱动爱美、爱校爱家,这“八爱”使专业素养与人文情怀,将家国情怀、专业精进与人文关怀有机统一,构建起教师爱的教育的宏大版图,为学生成长铺就坚实且充满温情的道路。在学生层面则通过对应的“八爱”培养体系,塑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这种教育模式形成了“校之爱奠基、师之爱传导、生之爱成长”的良性循环,最终实现让每个生命都能在爱的滋养中找到自我价值、获得全面发展的教育理想。

  记者: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在您看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贯彻“爱的教育”的实践目标是什么呢?

  王煜:“爱的教育”以培养兼具本土文化根基和全球视野的高品质中国人为目标,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凝练出“好学校、好老师、好学生”具体品质画像。在此基础上,构建起“成人、成学、成才、成事”的“四成”教育导向体系,通过厚德培育健全人格,启智夯实学业根基,思远塑造前瞻视野,求真锤炼实践能力,最终培养出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新时代栋梁,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


以爱为基 创新模式

  记者:当前,我们可以看到“爱的教育”在通化一中的实践效果是非常好的,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同时实现减负增效,并且很多地区的学校也开始尝试“爱的教育”,请您为我们分享一下经验,您在实践中具体是怎么做的?‌

  王煜:从校园的日常点滴到课程的精心设计,从师生的深度互动到校园文化的精心培育,“爱的教育”正以丰富多彩的实践形式,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影响力。

  “爱的教育”通过构建“以爱为轴、内外双驱”的育人生态,将情感教育与课程供给深度融合,以“感受被爱—自觉施爱—学会自爱”为育人闭环,通过平等对话守护学生成长;以情感教育激发学生内驱力,以“厚积人生行动”五育课程体系保持学生外驱力;以面向全体的普及教育、面向群体的校本教育、面向个体的培优教育,实现从全体普惠到个性发展的精准覆盖,最终达成以爱育德、以智启慧、以文化人的教育理想。

  这无疑是一场意义深远的探索之旅,需要大胆地创新教育模式。“爱的教育”以“努力不卷”为核心,通过“文化铸魂、思想升温、课程固本、教师深耕、素养提质、协同拓场、评价验效”七大路径构建“爱的教育”。在文化上发力,从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个维度协同发力,构建爱的教育文化体系。在思想上发力,深刻领悟并切实贯彻对人的全方位关注,培育出契合时代需求、具备健全人格与强大综合素养的人。在课程上发力,深入挖掘课程中的爱的元素,构建具有厚度的课程体系,通过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程结构,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持。比如我们一直坚持开展的“日动一中”活动——每天都有体育课,每周都有小型体育比赛、演唱会,每天都有20分钟的微思政。在教师上发力,针对政治素养、学科素养与教育素养、文化与学术素养、身心素养与审美素养、信息素养,通过实践提升教师素养与专业发展。在素养上发力,聚焦知识掌握与综合素养精准培育,使学生成为具有全面素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在协同上发力,积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提出了“家校共同体”四路径协同育人模式,并积极引入社会资源,让全社会关爱教育,助推学校创新发展。在评价上发力,通过严谨科学的学生评价与教师量化考核机制,提升教育资源配置效率。

  最终形成以爱为基因、以人为中心、以课程为载体、以协同为支撑的生态化教育范式,实现从“分数导向”到“生命成长”的育人转型,培养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的卓越人才。

  “爱的教育”在通化一中的成功实践,不仅是一所学校育人模式的创新,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刻回归。它以情感为纽带,以尊重为基石,以发展为方向,在“不卷”中实现高效,在“成全”中培育栋梁。从高考成绩的突破到师生精神的成长,从校园文化的塑造到教育生态的优化,“爱的教育”证明:真正的教育不是冰冷的竞争,而是温暖的唤醒;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成长。未来,通化一中将继续深化“爱的教育”实践,让这一理念在更广阔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为破解教育内卷、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方案。我们相信,当教育真正以爱为底色,以人为中心,每一个生命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出彩舞台。